正在登录信用乐山
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四川乐山)
注册 意见建议 网站声明 无障碍浏览

信用中国(四川乐山)

CREDIT.LESHAN.GOV.CN

信用小课堂 | 讲信修睦

发布时间: 2023年03月21日|
专栏: 信用研究 |
分享到:
A + A -

       讲信修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讲信修睦”,这不仅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圭臬,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方、立国之基。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寓指讲究信用,睦邻修好。《礼记》中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要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至亲密和睦这一境界的关键就在于以“信”为优良美德和思想传统。何谓“信”?据《说文解字注》,“信,诚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信”是一个会意字,其本义是以言语取信于人。正所谓“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由“信”之本义引申,“信”意味着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多元并存,他们虽对个人的穷通荣辱、国家的治乱兴衰怀持着各异的思想与态度,但诚信却是他们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
       从个体层面而言,“信”是人格基础,是立身行道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一个人讲信、守信,言出必行,是取得别人充分信任的必要前提。立身于社会之中的个体,若言不符实,毫无信用,等于失去了社会生活中的万能通行证,便会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不仅没人愿意再与其交往、共事,最终还会在社会中寸步难行。正如朱熹所言:“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为了不失信于人,面对他者的请求,必须仔细估量、考虑,不能急着应允。当一件事既处于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又合乎道义,方能允诺他人。
       从社会层面而言,人们对“信”的恪守是维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
       “信”是社会生活正常有序的基础与保障。人是社会的动物,有大量社会关系需要处理。诚信为本,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早在战国时期,“信”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把“信”作为“仁”的具体内容之一。“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儒家以“信”为人际关系的第一原则,敦促形成社会成员间相互合作、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一个拥有和谐秩序的社会,需要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基础,“信”是形成这种关系的基石。以“信”为依托,社会成员间严守道德底线,互相支持与帮助,整个社会才能氤氲出令人放心的环境,满足社会成员安全感的需要,从而避免沦为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
       从国家层面而言,“信”是政权稳固的基石
       “信”不仅适应于立身、处世、治政之中,还被施用于国与国之间外交往来关系之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记载着“君以礼与信属诸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实国与国之间和睦的基础就在于修养自身之“信”德。古圣先贤在外交关系上一向秉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原则。所以作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讲信修睦的主体虽关涉人我,但其重点则落在对道德主体讲信义、守信用的修养自持之中。
       今之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诚信可谓是道德基石。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于东方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诚实价值的信用之邦。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要弘扬诚信文化,正是以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为汩汩源泉。新时代每个公民都守持诚信,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愿同世界各国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请用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