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信息不对称 银保监会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农民”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这些年,银保监会不断引导信贷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在打造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涉农主体的金融可得性不断提升。”在8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表示,截至一季度末,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经营主体贷款同比增长29.62%。
在丁晓芳看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不均衡、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产品匹配度不足、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缺信用缺信息是普惠金融工作中的痛点,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的问题,为农村地区创设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丁晓芳强调。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人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各政府部门“信息孤岛”,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社保等部门及互联网平台信息,搭建全国和地方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提供金融机构使用,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和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丁晓芳表示,目前银保监会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银行机构主动进村上门,为有需求的农户和当前融资难反映较为突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拓展建档评级覆盖面,力争在2023年底前实现基本全覆盖。
“建档评级的内容既包括衡量其还款能力的‘硬指标’,如财务、对外担保等,也包括衡量其还款意愿的‘软信息’,如诚信记录、勤俭作风、遵纪守法等。”丁晓芳说。
据丁晓芳介绍,银保监会还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完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系统化、智能化、批量化的建档评级工作。同时,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涉农主体,鼓励银行开通“绿色通道”,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信息,加大贷款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的协作,为涉农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今年以来整个银保监系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包括‘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丁晓芳说。